谁谓良医之法,不可通于良相也

治外患者以攻胜,四郊不靖,而选将出师,速驱除之可也。临辟雍而讲礼乐,则敌在门矣。故邪气未尽,而轻用补者,使邪气内入而亡。治内伤者以养胜,纲纪不正,而崇儒讲道,徐化导之可也。若任刑罚而严诛戮,则祸益深矣。故正气不足而轻用攻者,使其正气消尽而亡。


然而大盛之世,不无玩民,故刑罚不废,则补中之攻也。然使以小寇而遽起戎兵,是扰民矣。故补中之攻,不可过也。征诛之年,亦修内政,故教养不弛,则攻中之补也。然以戎首而稍存姑息,则养寇矣。故攻中之补,不可误也。


简介:


选自徐大椿的《医学源流论》卷下《医道通治道论》。徐大椿(1693―1771),字灵胎,晚号洄溪老人,江苏吴江人,清代著名医学家。徐大椿是博学多才的人物,对于天文、水利、诗文、乐律乃至技击均能得其要领。《医学源流论》共两卷,是徐大椿所著的医论著作。


文解:


治理外患需要运用进攻的方法来取胜。国家的四边不安定,就选派将领出师征讨,迅速驱除袭扰的敌人就可以了。这时候国君还亲临最高学府讲授礼乐之道,那敌人就打到大门口了。所以病人身体里的邪气尚未除尽,就轻率地使用补益之法治疗,那么就会使病人因邪气内入而导致死亡。治疗内伤之疾以调养的方式取胜。如同一个国家的纲纪不正,那就崇尚儒学宣讲道德,徐徐教化引导就可以了。这时候如果放任刑罚的滥用而严加诛戮,那么祸患就愈加深入了。所以病人如果正气不足而轻率地使用攻伐的治法,就会令病人因正气消尽而死亡。


然而在强大的盛世,仍然不乏不遵法度的民众,所以不能废除刑罚,这就是补益中有攻伐。但是假如因为小股贼寇就大起甲兵,那就扰乱民生了。所以补益中的攻伐是不能过度的。征讨诛伐的年份,也需要勤修内政,所以教化养育的工作也不会废弛,这是攻伐中的补益。但是为了不做开启战端的祸首而对敌人稍存姑息,那就是养寇为患了。所以说攻伐中的补益是不能耽误主要矛盾的。


阐释:


身国同治曾是道家一贯以来的政治哲学思想。“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”的著名论断,是宋代名臣范仲淹在年轻时提出的人生理想,是从儒家的角度对“身国同治”的阐发。


范仲淹把“良医”与“良相”相提并论,也将“医道”提升到“治道”的高度,并将两者关联起来。徐大椿的《医道通治道论》则详细地阐释了“医道”与“治道”的相通之处。


徐大椿指出人身的疾病,有先天之病,有后天之病,如同天下的祸乱,有天灾有人祸。先天之病,非大圣大贤不能平定。后天之病则又分别对应内忧和外患,需要以攻伐之“武功”驱除外患,需要以补益之“文治”消除内忧。同时,还要注意在文治之时,要以攻伐作为辅助,在武功之时也要以补益作为支持。徐大椿提出“施治有时,先后有序,大小有方,轻重有度,疏密有数,纯而不杂,整而不乱”的原则,这些原则无论对于治病还是治乱而言,都是非常精当的。

2024年9月30日 11:00

关注

微信扫码或搜索关注公众号

夜小叶忱知医药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