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

夫受先人之体,有八尺之躯,而不知医事,此所谓游魂耳。若不精通于医道,虽有忠孝之心,仁慈之性,君父危困,赤子涂地,无以济之,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。由此言之,焉可忽乎?


简介:


选自皇甫谧《针灸甲乙经·自序》。皇甫谧(215―282),字士安,自号玄晏先生,安定朝那 ( 今甘肃平凉西北 ) 人,魏晋年间著名学者、医学家。《针灸甲乙经》原名《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》,简称《甲乙经》,十二卷,系皇甫谧将《素问》《灵枢》《明堂》三部医经分类编集而成,成书于魏甘露年间(256―259),是具有极高价值的针灸著作。

 

文解:


一个人秉承先人赋予的身体,拥有了八尺身躯,却不知晓医学之事,这就是所谓脱离身体的游魂而已。如果不能精通于医道,虽然有一颗忠孝之心,内蕴着仁慈的本性,但当君父因疾病而处于危险困难的境地,赤子因疾病而使生命面临涂炭之时,自己却没有能力救济他们。这就是圣贤为什么在医学方面精深地思考、透彻地论述以穷尽其中道理的原因。这样说来怎么可以忽视医学呢?


阐释:


儒家经典《孝经》中说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是应该善加保护的,不然就是有违孝道。在这里,皇甫谧本人其实就是一个例证。他因服用寒食散而导致重病,痛苦万状,而后努力学医自我治疗,并撰著了《针灸甲乙经》流传千古。更为重要的是,如果父母遭遇疾病,而为人子者因不懂医学而无能为力,坐视亲人的病情不断加重而无可挽救,那是对“忠孝之心”“仁慈之性”的摧残,是儒家情怀的士大夫们所不能接受的。历史上,许多名医都是士大夫出于为亲人疗疾的目的,转而学医最终有所成就,例如北齐的李元忠,隋代的许智藏,唐代的王焘,宋代的高若讷,元代的朱丹溪,这就是所谓的“以医为孝”。张从正将所著的医书命名为《儒门事亲》,也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。

2024年7月1日 11:00

关注

微信扫码或搜索关注公众号

夜小叶忱知医药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