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知道:复方卡托普利片

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。医保乙类,处方药。经营级别:丙。


组方性状


成分:本品为复方制剂,其组分为卡托普利、氢氯噻嗪。

 

卡托普利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,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,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,并通过抑制醛固酮分泌,减少水钠潴留。本品还可通过干扰缓激肽的降解扩张外周血管。对心力衰竭患者,本品也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及肺血管阻力,增加心输出量及运动耐受时间。氢氯噻嗪主要增加肾脏对氯化钠的排出而起到利尿作用,使血容量减少,发挥降压效应。经动物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,两种药物合并应用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。本品可通过乳汁分泌,可以通过胎盘。

 

性状: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。

 

规格:每片含卡托普利10mg,氢氯噻嗪6mg。

 

警示:运动员慎用。

 

功能主治
 

高血压,可单独应用或与其它降压药合用。

 

心力衰竭,可单独应用或与强心利尿药合用。

 

用法用量
 

视病情或个体差异而定。本品宜在医师指导或监护下服用,给药剂量须遵循个体化原则,开始用药剂量宜小,以后按疗效逐渐予以调整。原用利尿药者使用本品后应停药或减量。

 

成人常用量。高血压:口服,一次1-2片,一日3次。疗效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其它降压药。心力衰竭:开始一次口服1片,一日2-3次,必要时逐渐增至一次5片,一日2-3次,加量前宜观察疗效和耐受能力2周后再考虑;对近期大量服用利尿剂,处于低钠、低血容量,而血压正常或偏低的患者,初始剂量宜用一次半片,一日3次,以后通过测试逐步增加至常用量。

 

小儿常用量:降压与治疗心力衰竭,均开始按体重一次0.25mg/kg(以卡托普利计),一日3次,必要时,每隔8-24小时增加0.25mg/kg(以卡托普利计),求得最低有效量。

 

注意事项
 

对本品或其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者禁用。孕妇禁用。运动员慎用。
 

卡托普利与其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交叉过敏。氢氯噻嗪与磺胺类药物、呋塞米、布美他尼、碳酸酐酶抑制剂有交叉过敏。胃中食物可使本品吸收减少30-40%,故宜在餐前1小时服药。本品可使血尿素氮、肌酐浓度增高,常为暂时性,在有肾病或长期严重高血压而血压迅速下降后易出现,偶有血清肝脏酶增高。
 

下列情况慎用本品: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,此时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的机会增多;骨髓抑制;脑动脉或冠壮动脉供血不足,可因血压降低而缺血加剧;血钾过高;肾功能障碍而致血钾增高,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,并使本品潴留;主动脉瓣狭窄,此时可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减少;严格饮食限制钠盐或进行透析者,此时首剂本品可能发生突然而严重的低血压;严重肝功能损害者,水、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肝昏迷;糖尿病;高钙血症;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;胰腺炎;交感神经切除者。
 

用本品期间随访检查: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,最初3个月每2周一次,此后定期检查,有感染迹象时随即检查;尿蛋白检查每月一次;
 

肾功能差者应采用小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,缓慢递增。若须同时用利尿药,建议用呋塞米而不用噻嗪类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时,将本品减量或同时停用利尿剂。
 

用本品时蛋白尿若渐增多,暂停本品或减少用量。用本品时若白细胞计数过低,暂停用本品,可以恢复。用本品时一旦出现咽喉部血管神经水肿症状。如舌头、咽喉肿胀、吞咽或呼吸困难,声音嘶哑,应立即停用本品,并迅速皮下注射1:1000肾上腺素0.3-0.5ml。
 

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:本品中的药物均能通过胎盘屏障。孕妇吸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物可影响胎儿发育,甚至引起胎儿死亡,孕妇禁用本品。本品可排入乳汁,其浓度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1%,故授乳妇女应用必须权衡利弊。
 

儿童用药:曾有报告本品在婴儿可引起血压过度与持久降低伴少尿与抽搐,故应用本品仅限于其它降压治疗无效者。氢氯噻嗪可使血胆红素升高,有黄疸的婴儿应慎用。
 

老年用药:老年人对降压作用较为敏感,且较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,所以应用本品应酌减剂量。
 

不良反应
 

较常见的有:皮疹,可能伴有瘙痒和发热,常发生于治疗4周内,呈斑丘疹或荨麻疹,减量、停药或给抗组胺药后消失,7%-10%伴嗜酸性细胞增多或抗核抗体阳性;心悸,心动过速,胸痛;咳嗽;味觉迟钝;水、电解质紊乱,临床常见反应有口干、烦渴、肌肉痉挛、恶心、呕吐和乏力等。
 

较少见的有:蛋白尿,常发生于治疗开始8个月内,其中1/4出现肾病综合症,但蛋白尿在6个月内渐减少,疗程不受影响;眩晕、头痛、昏厥。由低血压引起,尤其在缺钠或血容量不足时;血管性水肿,见于面部及手脚;心率快而不齐;面部潮红或苍白;高糖血症,氢氯噻嗪可使糖耐量降低、血糖升高,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;高尿酸血症,氢氯噻嗪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,少数克诱发痛风发作。由于通常无关节疼痛,故高尿酸血症易被忽视。
 

少见的有:白细胞与粒细胞减少,有发热、寒战。白细胞减少与剂量相关,治疗开始后3-12周出现,以10-30天最显著,停药后持续2周。  

 

参考资料:

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2020年版二部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;丁香园;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;忱知医药云:exiaoe.com。

2025年3月7日 11:00

关注

微信扫码或搜索关注公众号

夜小叶忱知医药云